1.劳动合同纠纷
典型问题:未签书面劳动合同、合同约定违法(如“自愿放弃社保”)。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法院提示:入职时务必留存录用通知、工牌、工资条等证据,证明劳动关系存在。
2.薪酬与加班争议
焦点问题:拖欠工资、未支付加班费、社保缴纳基数不足。
裁判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用人单位不得以“经营困难”为由拒缴社保,劳动者可向社保部门投诉或通过劳动仲裁追偿。
3.工伤赔偿纠纷
关键步骤:
1. 工伤认定:事故发生后30日内由单位申请,单位未申请的,劳动者可在1年内自行申请。
2. 劳动能力鉴定:伤情稳定后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评级。
3. 赔偿项目:包含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具体标准参照《工伤保险条例》。
4.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常见情形:无理由辞退、孕期/哺乳期女职工被解雇、未支付经济补偿金。
法律后果:
违法解除需支付双倍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按工作年限计算,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
劳动者可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主张赔偿。
二劳动争议维权流程全解析
1.协商优先高效化解矛盾
发生争议时,建议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书面和解协议。协商省时省力,且履行率较高。
2.调解介入 第三方居中疏导
可向企业调解委员会、街道司法所或法院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申请调解。调解成功后,可申请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
3.劳动仲裁
维权必经程序
时效:争议发生之日起1年内提出申请,超期可能丧失胜诉权。
管辖: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
材料:仲裁申请书、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据、争议证据(如解除通知、工资流水)。
4.法院诉讼
对仲裁结果不服可起诉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收到裁决书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将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一审判决后双方均可上诉,二审判决为终审结果。
三劳动者维权关键提示
1. 保留证据是核心
劳动关系证据:劳动合同、考勤记录、工作证、社保缴费记录。
争议证据:工资条、加班通知、解除/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工伤诊断证明等。
2. 善用法律救济渠道
劳动保障热线:12333(咨询政策、投诉举报)
法律援助热线:12348(免费法律咨询)
法院诉讼服务热线:12368(查询案件进度、联系法官)
3.用人单位合规建议
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条款。
规范考勤管理,合理安排加班并足额支付费用。
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定期开展用工风险排查。
劳动权益是劳动者的“生命线”,遇到劳动争议,切勿采取极端方式维权,依法理性应对才能最大限度保护自身权益。法院始终坚持依法公正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保障用人单位正当权益,推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